波音公司发布的一段F-47宣传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群嘲。 视频中,一架无尾翼、扁平机身的战机缓缓旋转,全程没有起飞、作战或任何动态场景。 网友评论“AI渲染做得不错”、“永远在画饼,从未真落地”、“用AI软件3分钟就能搞定”等批评层出不穷。
这段被军事爱好者称为“PPT战机”的视频,对应的是美国空军参谋长戴维·阿尔文在2025年9月会议上的宣布:波音已开始建造F-47试验样机,计划2028年首飞,2030年代中期服役。 这款被特朗普命名为F-47以纪念其第47任总统身份的六代机,目前仅停留在概念阶段。
与美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在六代机领域已取得实质性进展。 据报道,中国在2024年12月26日成功首飞了两款六代机原型机。 其中一款采用三发动机布局、无垂尾隐身设计,标志着技术验证进入实质性阶段。 中国的六代机研发由成飞和沈飞主导,形成了南北两大集团并行攻关的格局。
从技术参数看,中美六代机存在明显差异。 美国F-47宣称作战半径约1850公里,配备新型喷气发动机,飞行速度超过2马赫。 而中国六代机采用无尾翼飞翼布局与全翼身融合设计,速度可达4-5马赫,雷达反射面积较五代机降低1-2个数量级。
在智能化作战方面,F-47计划支持指挥“忠诚僚机”无人机群形成有人-无人编队体系。 美国空军披露的YFQ-42A无人机仍在测试基础编队飞行,中国的无侦-10无人机早在2024年就已实现与歼-20的战术数据链联动。 中国六代机的AI系统已实现自主决策,可同时指挥多架“忠诚僚机”执行侦察、干扰、攻击任务。
成本控制方面,F-47单机造价预计超过3亿美元,是美军现役F-35战机的3倍以上。 而中国六代机凭借集中采购、规模化生产和完整工业体系,单机成本控制在1.5亿美元以内,不足F-47的一半。
美国军工体系面临深层次结构性问题。 波音近年军机项目频现质量问题,如KC-46A结构裂缝、F-15EX低效生产等。 美国国防工业“空心化”问题严重,制造业占GDP比重仅为10%,国防工业从业人数由1985年的300余万降至2021年的不足110万。
美国空军现有装备状况也不容乐观。 F-22可用于实战的数量不超过180架,妥善率仅约49%;F-35B型的任务妥善率低至14.9%。 美国海军水面舰艇有累计约4200天的等待维修积压量,相当于“一年减少约10艘舰艇”。
政治因素也在影响美国六代机研发。 特朗普政府将NGAD计划命名为F-47带有明显政治色彩。 美国政界和军火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利益共同体,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六代机项目的发展。
全球六代机研发格局中,欧洲FCAS项目因内部分歧将首飞时间从2027年推迟至2029年;日本联合英意推进的GCAP计划尚未明确原型机首飞时间。 这些项目的滞后,使得中美成为当前六代机研发的绝对主角。
中国通过歼-20积累的隐身技术和高超音速武器经验,正无缝衔接至六代机研发。 而美国在AI和传感器领域的优势,尚未转化为实际战斗力。 当中国六代机已进入试飞阶段时,美国NGAD仍在为发动机选型和成本分摊争论不休。
美国《国防工业战略报告》试图解决供应链弹性、劳动力准备等问题,但报告更多是在描述问题,解决问题的措施只是“蜻蜓点水”。 鉴于美国防工业基础的滑坡已持续很长时间,种种弊病痼疾交织,实施计划能取得多少效果面临诸多质疑。
F-47项目面临的挑战反映了美国国防工业更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 从项目立项、竞标到最终选定波音,耗时漫长,期间伴随激烈的游说与政治博弈。 而一旦选定承包商,又因严格的预算审批和国会监督,导致研发进程举步维艰。
中国六代机展现出恐怖的量产能力。 成飞数字化生产线实现机身100%国产化,涡扇-15发动机、智能蒙皮、等离子涂层等核心技术完全自主。这种完备的工业体系为高端装备的快速迭代提供了坚实基础。
在战略层面,F-47宣称作战半径超过1852公里,但美军现役加油机无法在太平洋战场安全运作。 要想覆盖第二岛链,必须依赖关岛基地起降,而该基地早已在中国东风-26导弹射程之内。
中国两款六代机原型机的试飞画面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后,美国《国家利益》杂志惊呼“斯普特尼克时刻”再现,将其比作当年苏联卫星发射对美国的震撼。 这一事件背后,是中美两国在六代机研发赛道上的激烈角逐。
在线配资机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