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我今天到底上的是什么东西?我把它分为一级内容、二级内容、三级内容,A内容、B内容、C内容,就一直排下去。 这么多年我上的诗歌课加起来也有三四十篇吧,或者说包括一些我研究的课题三四十篇吧。然后我根据我填的这些表格,总结诗歌教学内容的确定有一个基本的路径,或者说套路,我把这个套路概括为以下这样一个象限图。图片
这个象限图一共有四步,就是诗歌教学内容。我们在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时候吧,必须走完这四步,我今天就围绕这四步跟大家讲一讲我的体会。 第一步,那肯定是要做文本分析了,解决一个问题,就是文本里面有什么,我称之为诗歌教学内容的定向。 这只是第一步。好多老师分析了文本里面有什么东西,立刻就认为这就是我的教学内容。错,不是这样的。后面还有三步呢,这是第一步,但是这个第一步是基础,没有这一步,其他的都不要谈。第二步有一个选文功能的问题,就是这个诗歌作品被选在我们教材里面,它有一个教学功能的问题,解决诗歌文本被编入教材是用来做什么的,我把它称之为这是诗歌教学内容的定位。 一个定向一个定位,如果这一关没有走往往会出现大问题。在我看来诗歌教学内容的确定专业不专业,就看你有没有这个第二步,如果没有第二步,我就认为这不是一个专业的语文老师,这是第二。 在教材里面这个选文被定位它是用来做这个事情的,然后我们就以它为教学内容嘛,也不一定。还有第三步,我称之为教学取向。解决什么问题呢?解决学生需要学什么。 教材里面有这个定位,但我的这一批学生是不是需要学这个东西,那不一定,是定点。文学作品的教学内容的确定,这一堂课或者说这几堂课这一篇课文,我到底教什么东西,那个点是最后要确定的那个点啊,要看学生,要看学习,这称之为定点。 定了点,我们就觉得教学内容已经很明确了?也不一定。我们要看一看学生最后学到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我称之为定型,就是学习成果。 我这里所说的定型,其实就是指知识类型和知识形态,同样的知识它的形态不一样,我的教学内容可能都不一样。所以诗歌、文本的教学内容的确定,A、B、C、D,走完这四步,那这个内容就非常明确了。 所以我们都说教学内容的确定,说的就是要明确这一堂课你到底要讲到什么。我个人的经验,就是包括我自己上课也好,还是去听别人的课也好啊,四十五分钟,老师忙活得很,学生也累得很,但是老师你用一句话概括你这堂课,你到底把什么东西教给学生了?说不清楚,就因为他这四步没有走完,我称之为教学内容不明确。 你说没有教学内容吗?有啊,一说一套一套的,但是你说你用一句话概括你到底教的是什么?不知道,说不清楚,要解释一大通。而且呢你不解释倒好,越解释我越越糊涂。这种情况,你看人家数学课教学内容,勾股定理,清清楚楚,不像我们。 在我看来就是因为abcd四步没有走到位。 下面我们看一看诗歌到底是怎么回事,诗歌教学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先看第一步,文本分析。 文本分析解决一个问题,文本里面有什么东西?诗歌是文学,文学有一个基本理论叫四要素,哪四要素呢?世界、作者、文本、读者四要素。 我们看到一篇课文,这篇课文里面其实包含着四样东西。第一,文学作品中间写到的那些生活,写的那些人,那些物,写的那些东西。 这个世界怎么会进入文学的呢?有一个人很重要,那个人是谁?作者。作者就是文学作品的生产者。 我们直接可以看到的,就是文学作品的那个成品,我们称之为文本。这个是客观的。 最后还有一点,文学里面还有第四个要素——读者。你知道吗?作者写这个文章的时候他心里有一个理想,读者在里面呢,他说的每一句话不是一个读者看的,他对这个读者的有期待的,他假设我的这个作品的读者都是理想读者,如果我是作者,我们有过文学创作经验的老师都知道,我是作者,我假设我的读者是那一类的读者,我就写成这个样子。如果我假设我的读者是另外一个样子,我写成的样本是不一样的。因此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暗藏着读者。 所以文学作品里面有什么?有世界、作者、文本、读者。但是有意思的是并不是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作者就写成什么样子。作者是表现世界的不是反应世界的。 第二,作者想把作品写成什么样子就写成什么样子吗?不是的,思想大于文本。 那么文本是什么样子的,读者就能够看到什么东西吗?不是的,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我们说文本里面有什么?有世界,有作者,有文本,有读者。更重要的是他们之间的转换,是文本里面暗含着的最重要的本质的东西。 我今天差不多讲两个小时,我把这两个小时的内容提炼下来就是最重要的一句话,我们去读文学作品,就是要读世界是怎么到作者那里去的,作者是怎么样七搞八搞,搞出一个文本来的,文本又怎么样最后变成读者所获得的那些收获、那些经验。文本里面有世界,有作者,有文本,有读者,还有什么更重要的,这四者之间的转换。 语文老师去教文学作品,我们有一个专业技能,这个专业是其他所有学科的老师所没有的。你必须要有,如果你没有,你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就是任何一个作品拿出来,语文老师立刻分辨出这个作品中间哪一些是世界,哪一些是作者,哪一些是文本,哪一些是读者,分辨它的四要素。 现在我们搞公开课,搞什么比赛课啊,语文、数学、外语、历史、政治、地理,我发现凡是没有什么专业性的人都会去听语文课,就奇了怪了,我们语文老师是没有门槛的吗?我们语文老师应该有其他学科老师所没有的特殊技能! 谈文学作品教学,不谈世界作者、文本、读者的分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的转换,你教个鬼啊!这就是我的一个基本的看法,这是第一步。你以为分辨出来了,这就是我们教学?我们要教什么?教世界、作者教文本、读者,以及相互之间的转换吗?你这样说大致上不错,但是你认为这样就马上可以走进教室上课了吗?不是这样的。第二步你要搞清楚,这样一首诗之歌,把它编成教材,作为教学内容准备教给学生的时候,有一个课程论的考量,老师们请注意我这一句话,课程论的考量,这个考量就要解决这个问题。 这个文本我拿过来用来做什么的?所有的文本我把它称之为社会文本。编成教材放到语文课程里面去,我认为它已经不是社会文本,它是教学文本,教学文本就有一个我用它来做什么的事情。做什么呢?第一个做定篇,第二个做例文。 如果是做定篇用的话,它的目的是传承文学经典,那么他的教学内容教什么呢?教经典。教经典又是教什么呢?钱理群先生说过一句话,说得已经够透彻的啦,这个就是对话。就是我们和经典对话。 钱理群先生是这样说的:阅读经典,本质上就是和思想与语言大师进行精神的对话。最终的目的是用文学的方式把握这个世界,我们可以用科学的方式把握这个世界,我们很多人是用道德的方式把握这个世界啊我们还有一个用艺术的方式、用审美的方式把握世界。图片
第二个功能是例文,我们要教的不是这个文,是要用这个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诗歌的能力。 怎么样才有这个能力呢?我要有知识,这个知识大概念,策略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就包括能力啊,大知识观,现代知识观。也就是说文本是一个凭借,用它来培养阅读诗歌作品、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所以他就不是教这个篇目,不是教这个文,而是教知识,用这个文本教知识。这个是谁说的呢?叶圣陶。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一些例子,就是凭借。教材的性质等于样品。教是为了不教。 什么意思呢?讲这个作品是为了读其他作品;读其他作品的时候,不用老师再来教我,我就会读。 凭什么老师不教你就会读呢?因为我掌握了那个知识,我用这些知识来读这些作品,我就读通了。这就是“教是为了不教”。 举几个定篇的例子。图片
教材里面的这些诗歌作品,教材的编者从课程论的角度,把它做定篇用的。 《大堰河,我的保姆》,它的教学功能是让学生领会文学的情感特征。 屈原的《涉江》,你看这个文学家的人生选择跟别人就是不一样。浙江。讲来讲去啊,从头到尾就是一句话,我知道我走的这条路是不好的,但是我就是要走这条路。文学家的人生选择,照我们看的不是傻子吗?人家不傻,人家是文学家,这就是文学家的人生选择。 《黍离》的教学功能是什么呢?让学生领会文学世界中的心和物的关系。文学世界中间的心和物的关系,与科学世界中的所谓心(主观)和物(客观)的关系是不一样的。宗教世界、道德世界中间的主观和客观又是另外一回事。我们读完《黍离》以后,要让孩子明白文学。这世界从前的心和物的关系是什么样子的? 《孔雀东南飞》,很多人不理解,我说的是学生不理解,认为你喜欢刘兰芝,你就跟她在一起好了,干嘛要自杀呢?文学世界中的情与礼,这个叫宗族礼仪,就是宗族关系吧。我们过去所说的孝和那个情啊是冲突的。孔雀东南飞说的就这个事。 《归园田居》是讲文学家的生活世界。隐居过的日子挺苦的,但是文学家觉得很好。 OK。看看定篇,它的教学功能是这些东西。 我们来看一看例文,他的教学功能是什么关系。图片
舒婷《双桅船》的教学功能是作为定篇用的。你看看他讲的是诗歌的多元理解,主要是教给孩子们程序性的知识。 艾青《我爱这土地》,是如何把握诗歌的情感发展曲线。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讲的是如何理解诗歌的隐喻。 我还看到过一个小学老师教《小巷》,我下面要举例子的,它讲的是诗歌的想象,读诗歌的时候想象是怎么展开的。 惠特曼的《啊,船长,我的船长哟》是讲如何把握诗歌的情感结构。图片
大家来比较一下,这是定篇。文学的情感特征,文学家的人生选择,文学世界的心物关系,文学世界的情与礼,文学家的生活世界,看看例文的教学内容,诗歌的多元理解,如何把握诗歌的情感发展曲线,如何理解诗歌的隐喻,诗歌的想象,如何把握诗歌的情感特征。 你们对照着来看一看,完全不一样。定位不同。 OK,这是第二个,定位。 第三步定点,就是学生需要学什么,而现在很多老师他才不管学生需要学什么呢。图片
什么叫做学生需要学什么呢? 两个东西。一个东西是学生在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对什么感兴趣。反正我现在拿了一篇课文,我教的是国际部的学生,我基本上不考虑中国的高考会考什么,我考虑是学生看这篇课文的时候,他对什么东西感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读这篇课文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困难。 学生读一篇课文的时候遇到的困难,有一些是他知道自己遇到了困难。语文课难就难在,他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困难。 所以语文老师你知道难在什么地方吗?其他的课是把学生从不懂教到懂。语文课,第一要把学生从他认为的懂教到他自己明白了,我知道自己不知道了,然后才把他们从不懂教到懂,这就是最难的地方。 所以学生需要学什么,搞清楚他对什么东西感兴趣,搞清楚他们在阅读诗歌作品的时候遇到哪些困难。图片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们不愿意上语文课啊?因为他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你还不知道他不知道自己什么地方不知道。 这是一个基本的一个定位啊。我刚刚说的这句话是孙绍振说的啊,他说的比我经典,他说自然科学或者外语教师的权威建立在使学生从不懂到懂,从未知到已知,而语文老师却没有这样的便宜可占啊。他们面对的不是惶惑的未知者,而是自以为是的已知者,他自己以为懂。图片
那么我们来看一看学生阅读诗歌的时候,最可能遇到的困难是什么呢?啊那些规律的还是有规律的,你看看啊。图片
这个文学作品是散文、小说、诗歌、戏剧,对不对?戏剧文本他们是有特点的。散文我们把它称之为自述体,自己说自己的散文,就是我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谁啊?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第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什么意思啊?这几天我心里颇不宁静,自己说自己这叫散文最大的特点。 小说呢?小说是旁述体,就是一个什么人?他出来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比方说那个孔乙己,孔乙己有一个什么人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是小说要搞清楚的。 那诗歌是所谓的韵体,是什么东西呢?其实就是声音的长短与节拍,对吧? 戏剧呢,它是代言体,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说了一句什么或者是做了什么。 荷塘月色这个景物我们有什么体验和认识? 旁述体其实就是去教情节与人物。戏剧呢就是戏剧语言、戏剧动作,对那些戏剧语言、戏剧动作的体验和认识。那韵体呢?我们就讲节奏、声音的长短、节拍了。 不管是散文还是小说,还是诗歌还是剧本,都有表层内容和深层内容。 比方说散文,它的表层内容是文本说了什么荷塘月色,就描写了荷塘和月色了。但是它的深层内容是作者为什么要向他人说这些事。用我的话来说,那就是散文的深层内容,就是要对我们学生,对作者自述行为的体验和认识,他为什么要对别人说这些事情啊,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呀?图片
这就是散文教学最难的地方,学生最不懂的地方。你说荷塘好漂亮好漂亮哦,学生很容易就懂,月色好漂亮好漂亮哦,学生很容易懂。但是你去看清华园的那个荷塘,其实那个荷塘,这个烂泥塘并没有那么漂亮,那作者为什么要把它写成那样漂亮呢?这就是作者的自述、行为的体验和认识,这是最难的。 那么小说,一个什么人物,这是什么故事,其实孩子们去认识的时候不困难,困难的是谁在讲故事?这个讲故事的人,他与故事里的人和事是什么关系? 所以看小说不是看人物、看情节,是看叙述。你说鲁迅的故乡如果换一个人来讲故事,会讲成这个样子吗?《祝福》,一个寡妇死了两个丈夫,后来自己也穷死了。就这么一个故事,想不起来有什么惊心动魄的地方。但是为什么鲁迅写下来会写成这个样子呢?成为我们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呢?是因为那个叙述者的设置像一个放大镜,像一个折射镜,折射出了祥林嫂这个人的悲剧的实质是什么?你死了两个丈夫,那是你的丈夫去世了呀,跟你干净不干净有什么关系呀?你为什么死了两个丈夫,你就认为自己不干净呢?哦他原来是讲的那个中国劳动妇女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的悲剧。 那么这个深刻的东西是怎么提取出来的呢?是鲁迅设置了一个非常特别的叙事者。我看到很多老师教《祝福》,教祥林嫂,教鲁四老爷,不去教“我”这就怪了啊,这就是学生最难的。 戏剧表层的内容是什么?是谁说了什么,谁做了什么,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人是说给谁听的,是做给谁看的,这个人面对着观众在剧场里面面对着这些观众说的这些话,做的这些事是做给别人看的。 什么叫戏剧啊?戏剧的难处是什么啊?就是孩子们不懂的啊,学生不懂的事,我们称之为剧场意识。同样一句话,我一个人对着墙壁说和我对着大家说,含义是不一样的,我们称之为剧场意识,称之为演员艺术。 文学作品,不管是散文还是小说还是戏剧,它都有A层和B层困难的地方,学生困难的地方往往是B层。 诗歌的表层内容是节奏,是声音的长短与节拍,那么这个声音的长短与节拍,它深层的内容是什么呢?是情感的起伏、消长。走向是情感的强弱与发展方向,这个是学生不懂的。 我们抒发自己的感情啊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直接说我好高兴啊,直接说我好难过啊。直接说打动不了人,但是你转换成诗歌为什么就那么打动人呢?因为诗歌通过声音的长短与节拍,间接而真切地表达了人的情感的真实的起伏、消长与走向。这个东西是孩子们最难理解的,就是语感这个东西。 OK,我做了这么长的分析,想说明什么问题呢?想说明学生需要什么?学生在阅读诗歌作品的时候遇到什么东西啦,遇到什么困难呢?这是我们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的维度。那么对于诗歌教学来说,学生最难领会的是什么?就是那个情感的起伏消长。这个东西我把它称之为韵,节奏与韵律。诗歌教学,节奏与韵律,声音的长短与节拍,形式上的学生一般来说一看就懂。提醒一下就OK了。但是在诗歌的声音的长短与节拍的背后,暗藏着一个韵律,那个韵律是什么?就是作者的情感的起伏与走向。 很有意思的就是我们的诗歌教学,老师们,你们不重视情感教学吗?不是那样重视。但你们重视是什么?你们重视的是那个情感的定性,什么表现了什么呢?什么反映了什么呢?不去触摸作者的情感起伏脉络走向、强弱变化,不去触摸那个东西,跟他定一个性,你定个鬼啊。 情感怎么定性啊?什么是好情感,什么是不好的情感?什么东西它一定就是快乐,什么东西就一定是悲伤?,不一定。人的情感好复杂啊,我们避免对情感的那个性质去定性,我们去触摸作者情感的起伏与变化,我觉得那就是我们要搞的那个教学内容。图片
我举一个例子。 苏联苏维埃时期,有一个很有名的作者阿赫玛托娃写的《祖国土》。她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在坐牢。她丈夫也坐牢,在牢里面她听到一个消息,她的儿子被苏维埃政府作为反革命枪毙了。有一个狱友就问她,你看你这么背时,你还爱这个国家吗?阿赫玛托娃没说什么,回到狱室里写下了这首诗。 我们来看一看这首诗: 我们不用护身香囊把它带在胸口, 也不用激情的诗为它放声痛哭, 它不给我们苦味的梦增添苦楚, 它也不像是上帝许给的天国乐土。 我们心中不知它的价值何在, 我们也没想拿它来进行买卖, 我们在它上面默默受难、遭灾, 我们甚至从不记起它的存在。 是的,对我们,这是套鞋上的污泥, 是的,对我们,这是牙齿间的沙砾, 我们把它践踏蹂躏,磨成齑粉 这多余的,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 但我们都躺进它怀里,和它化为一体, 因此才不拘礼节地称呼它:"自己的土地." 怎么教啊?这首诗歌深刻地表达了阿斯玛托娃对于俄罗斯祖国的热爱。定性呢?强烈的感情?定个鬼!定性孩子们能够被感动啊?不会感动的!甚至都不理解,这怎么叫做热爱啊?你前面全部是否定的,不用也不用,不给也不像,不知道没什么东西上面都是什么鬼东西,甚至从不记起她的存在,她只不过是污泥、沙粒、齑粉、灰尘,怎么能够让这首诗歌的那种强烈情感,那种对祖国土地的深沉的依恋,让我们的孩子们能够感受得到? 我教这篇课文的时候想了半天呐,怎么能够让孩子用手去抚摸这首诗歌的情感的发展脉络和曲线?我想来想去,最后干脆画一个轴。纵轴是情感,横轴是一句一句诗。来同学们啊,先把它背下来,背完以后我们都在纸上画这张图,这个地方这个地方这个地方这个地方,这就是你的情感的起点啊。我们读这首诗歌的时候,如果你的情感是往上扬的,你就往上放,读一句,你自己去体会,反复读闭上眼睛读。如果你的心脏是往下走的,越来越沉重,你就往下走:我们不用护身香囊把它戴在胸口一带,你这个情感肯定是往下走的,往下走往下走,你看它都是no no no不用不用不用不用不用不像不像不知不知不高,不积极,不记得不是词语用用得越来越往下走。 灰尘、积粉、沙粒、污泥,画画画,一直画到第十二句,已经到达最低点了,然后有一个“但”拔地而起,情感拔地而起,往上扬到极致,这就是这首诗歌的情感脉络。我的语文教学就是要简单啊,不要搞那么复杂,就是伸出我们的手,触摸作者的心灵,往外一步一步走。 我觉得这个孩子们明白了。我再举一首诗歌的例子,惠特曼《《啊,船长,我的船长》,纪念林肯的。图片
这首诗怎么教,这真不好讲。后来我干脆带领孩子们在黑板上画了这么一一个图,最后这堂课画完这个图就结束。图片
这首诗一共分三节,每一节有两个主题,一个是胜利的主题,一个是死亡的主题。 第一节是欢庆,感情非常强烈,第二就是荣耀,第三是和平,他的感情是从强到弱。诗歌的线索是从悲伤到敬爱到沉痛,感情的强度是从弱到中到强。 一个是胜利的主题,一个是死亡的主题。他们的感情一个是强往弱走,一个是弱往强走。后来我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胜利的那种欢庆的主题和死亡的悲痛的主题,像两股潮水交织着,冲击着读者的胸怀,这样明显的一强一弱,从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教学过程中间我无所谓是把每一句话让同学们去体贴这种强弱的变化,这个就是所谓诗歌教学内容,因为孩子们就是不懂,你说他懂不懂在赞美林肯?他懂不懂啊那欢呼胜利?这怎么会不懂呢?他不懂的是诗歌的这个强弱是怎么变化的。要让孩子们的手伸出来,触摸作者感情的发展线索。 最难的是学生能感觉到困难的地方,甚至他都不认为是自己的一个困难。 很多人不同意我这个观点,说诗歌教学就是讲意境嘛。好多专家都说要讲意境啊,不一定。 我举个例子,杜牧的《清明》这首诗。图片
清明本来就是一个时节,把它去掉,行人肯定在路上,路上可以去掉,酒家何处有,本身就是个借问,可以去掉,遥指杏花村,谁遥指呢?山里面不就只有牧童啊,所以牧童也可以去掉,因此由七绝变为五绝。 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你读读看,到底是杜牧的好还是你改的好?更简单吗? 不对的呀,意向都是一样的,但是节奏不一样。节奏不一样,情感就不一样。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缓慢得很。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那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还有哪里有这种深沉的感情?没有啦,情绪不对,节奏不对。 后来我再改一次,根本就不要五个字,我三个字就可以了,清明雨,欲断魂。就可以了,问酒家,杏花村。那还行吧? 再改。断魂酒,杏花村,那可能会更好。那还有清明的味道吗? 所以所以老师们啊,你知道你教那个意向的目的是什么?你讲意向的目的也是为了把情感的线索理清楚,意向排得很密,情感往往就很重。意向排得很稀疏,情感就很淡薄,情感就会很清爽。表意向的目的,除了有暗示情感的内容的功能以外,还有另外一个功能,就是把节奏与韵律营造得更好,更不露痕迹。所以诗歌教学,情感强弱变化的脉络,这是学生最难看得懂的。 这个更多的例子就不举了。 我下面举一首诗,就是舒婷的双桅船。图片
怎么教啊?教意象?怎么教?怎么去理解这些意向?也可以从意向的教学入。但更重要的是把作者情感发展的脉络理清楚。 在这首诗歌里面,他的意象主要是什么?第一个是船,第二个是岸。 船和岸是什么关系呢?在我看来这就是舒婷的那这首诗歌的关键。船能够离得开吗?船离开岸,在哪里打造的呢?船离开岸,开到哪里去呢?你不是从这个岸开到那个岸上去吗?船离不开!那船能不离开岸吗?你不离开岸,那要你这个船干什么呢?所以船和岸是人类中间的这个世界的一种很特别的情感的一个象征。船必须离开岸,船又不能够离开岸。这什么关系呢?我分析,用我的话来说,这是人类最难处理的感情。是什么感情呢?就是我必须走,非走不可,但我舍不得你啊。我好留恋好留恋,我舍不得离开你啊,但老子必须走,这就是人类最最痛苦、最难处理的情感。 你看,我好舍不得好舍不得你啊,你的心是不是很软很软啊?但我必须走,是不是感觉好硬好硬啊?这首诗歌就是这么一种情感的变化,一会儿硬,一会儿软。 《双桅船》要表达的就是这样一种情感。你看看是怎么表达的?我这样分析给学生听,学生不懂的啊,但是打湿了我的双翼,我的情感被淋湿了,我的心被淋湿了,是软的还是硬的呀?软的。但是下面一句话,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一下子静下来。 …… 很多人不懂得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拼命去挖掘那个维度,风暴啊、灯啊到底是什么含义?含义你个头! 两个人融成一块啦,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柔得已经说不出话来。 孩子们最难理解的不是说这一首诗歌表达了什么深情厚意,而是不知道他那个情感的发展脉络。教学内容的确定好难啊,难就难在这个地方,你不知道学生他什么地方不懂,他遇到什么困难了。 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一下,定篇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呢? 定篇,我们教经典,让我们的学生跟诗歌进行对话。学生对于经典理解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呢? 两句话,一句话是作品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呀?还有就是这一个经典何以成为经典呢? 第一个问题,不仅仅是怎么创作出来的,其实是文学四要素,世界、作者、文本、读者之间的那个从世界向作者的转换,是难在这个地方。学生不懂,我把它称之为创作式教学。 什么叫做何以成为经典呢?你看看,它是世界、作者、文本、读者这四要素中间文本如何向读者转换,这个状况,学生不懂,学生有困难。 从文本如何向读者转化的呢? 转换都有很复杂的东西呀,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作者就写成什么样子吗?no,作者不是对世界的反应,作者是对世界的表现。 作者是怎么想的就会写成文本吗?no,形象大于思想,文本所呈现出来的形象大于作者的思想。 列夫托尔斯泰写《安娜卡列尼娜》的时候,他是准备把安娜卡列尼娜写成一个坏女人,最后写出一个聪慧、热情、正直、善良的人,形象要大于作者。 文本是个什么样子的,读者就能够看到什么样子吗?no,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是怎么转换过来的呢?学生遇到困难,不懂,不知道。我觉得语文是有自己特殊的知识的呀,语文怎么会没有自己科学的知识呢?这不就是特殊的知识吗?我们语文老师是有门槛的呀,我们要教那些什么鬼?数学老师、物理老师、化学老师所没有的特别的东西。 我们有没有知识?我认为这就是知识,文学作品教学、创作史教学、接受史教学。定篇,学生遇到的困难最大的是这两个东西啊。图片
图片
所谓创作史教学难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以理解作者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他不能理解。 一般来说我们的教学路径是两个,一个是激活学生自己的经验。激活他的生活经验,以体验作者。 第一个路径是把文本打开让你看到作者。作者不是隐藏在文本的深处吗? 接受史教学呢?学生没有关于这个作品的解释的知识储备,他没有办法从老师的那些解释中获得共鸣。 关于作品我们不是有很多解释的吗?你看那个作品啊,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不是有解释的吗?我们有很多解释,你自己解释放在那里有什么用啊?对于学生来说没用,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关于这些解释的知识储备,他不懂,所以他没有办法获得共鸣。 那怎么办呢?还是两个办法,第一个办法,激活学生的经验以理解前人的解释,再就是打开这个文本以印证前人的解释。那教学路径就出来了。 我举一个例子吧,《黍离》。图片
搞三段变几个字是诗经常用的办法。黍离之悲啊什么意思啊?毛诗序说的很到位了:闵宗周也,周朝灭亡啊,周朝时期的一个大官行役至于宗周经过这个地方,经过他当年上班的官府,现在全部是废墟,心里难过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 就是创作史。怎么教呢? 我一次上公开课,就说同学们啊,我们今天上《黍离》,不管他三七二十一,把它背下来再说。 诗歌教学我给你讲,管他三七二十一,先背下来再说。语文教学不要搞那么多花样。 这时候只是背了,第一他读不懂,第二他也不喜欢,那么下面,来同学们啊,先看这张图,看完以后你是什么感觉?上来把你看了这一张图的感觉写在黑板上,搞那么七八个同学写,巍峨、雄壮、富丽、堂皇……反正是好,想写什么写什么,关键是我要你这种感觉,什么感觉?威武、雄壮、豪迈,是吧? 下面同学们闭上眼睛,我叫你们睁开就睁开,然后我呈现第二张照片,枯萎的麦子。同学们把眼睛睁开。 看了这张照片,你能跟我说什么意思啊?把他的感觉放大,把他的生活经验调动起来,同学们上来,把你的感觉写下来。 悲伤、伤心、怅惘……想不到啊,复杂的情感写下来以后有这么多情感,我们就一定要表达出来。怎么表达呢?来听我念念一节,看你能不能够把你的情感表达出来。 还不够,再来第三段……思想感情表达一次不够,我还要再表达一次。 那么这首诗歌到底每一个词什么意思,你们看看故事,一看就懂,我就不多啰嗦了。 那么你感觉到那个感叹之强烈,怎么来的呀?它有一些特殊的特词语,比如离离、靡靡、摇摇、悠悠。这叫什么啊?这叫双声叠韵,诗歌里面好多这种双声叠韵词。为什么这种双声叠韵词在诗歌里面有这么多?因为它充分表达了无限的感叹啊。 双声叠韵啊知道了吧?知道这首诗歌怎么好了吧,怎么知道的?将心比心,体贴作者当时站在那个地方,看见过去曾经上班的那个豪华宫殿,现在一片废墟,变成了一片青青荞麦,这叫黍离之悲。 我这是在干什么?这是创作史教学。 接受史教学。我举一个什么例子。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图片
什么叫接受史的教学?就是学生看完这首诗以后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反应?这是第一步。第二步,你这个反应意味着什么啊?第二步最重要了。 我们来看看这首诗。大家都知道,这是海子自杀之前的第十二天写的,所以题目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好美好美,美得有点不祥。 现在很多人,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他总觉得是描写好幸福、好美丽,然后呢把它放在自己家里。我有一次到杭州喝咖啡,我抬头一看,咖啡厅里搞点文化气息,大概老板娘也是一个文青,就写在那挂在那儿。后来我把咖啡厅的老板叫过来,我说你知道这首诗歌是什么意思吗?他说春暖花开,面朝大海,很漂亮的呀。我说我告诉你,它的主题是死亡,你赶快把它摘下来吧,看了我觉得不舒服。 我们带领学生读,你去看看学生有什么反应,然后这诗反映的又是什么?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这首诗歌这句诗没什么可分析啊?瞎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那今天幸福吗?不幸福。 第一句话,老子今天不幸福。 我是个什么样子呢?我是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喂马是幸福的事情吗?劈柴是幸福的事情吗?跑到这里,走到那里,那不是流浪吗?幸福吗?不幸福,但对于我来说那就是幸福,也就意味着我今天像喂马这样的幸福,我没有劈柴这样的幸福,我没有我流浪世界的。我也没有,我是一个什么人什么人都不是,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那就说我今天都不关心粮食和蔬菜。 那么请问在座的各位,你们谁哪一天不关心粮食和蔬菜?你每一天都关心,这些人起码的,但我从来都不关心,因为我连基本的人生的这种想法都没有,我说明天我开始关心粮食,我说一旦我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明天我开始关心粮食和蔬菜,我就是一个幸福的人。 那今天呢我不幸福,我连最起码的幸福都没有,我连粮食和蔬菜的幸福都没有。嗯。我会有一所房子啊,这个房子多好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老师们你们也面朝过大海,你什么时候看到过春暖花开啊?海上面哪里有春暖花开呀?花不是正在花圃上面吗?什么地方才有大海上面春暖花开呢?天国一股死亡的气息扑面而来。 带领同学们是面向自己,看看你读这首诗歌,你是什么反应?你这个反应意味着什么?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讯,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我幸福吧,但是是明天有,我今天没有。我跟每一个人通信,跟亲人通信,就那么幸福吗?是的,对于我来说是非常的幸福,那个幸福的强度像闪电一样,我太幸福了,我必须要告诉别人,但今天我还不幸福,那是明天的事情。 所以第二节是强调我今天不幸福啊。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那就是说现在每一条河、每一座山的名字,对我来说是不幸福的,是不温暖的嘛?是。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不都是有名字的吗?我为什么还要跟他改名字?因为今天这些名字都对我不幸福,明天也许对我是幸福的,所以那个时候我把它们的名字都改掉,让它们的名字更幸福。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有情人终成眷属。 我跟陌生人祝福是什么意思啦?在什么情况下面你会跟陌生人祝福,祝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祝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两种情况下面你会向陌生人祝福。第一,你要离开这个城市。第二,你祝福的那些内容我都没有。所以这一句话,陌生人我要向你祝福,我为什么要向你们祝福呢?因为我要离开啦。 我祝福你们什么呢?祝福你们有一个灿烂的前程,因为我没有,但愿你们有。我祝福你们有情人终成眷属,为什么要祝福你们这些陌生人呢?因为我没有终成眷属。第一我要离开了,第二我没有,所以陌生人我祝福你们,愿你们在尘世获得幸福。 尘世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我在什么情况下说?死意已定。我愿你们在尘世获得幸福,我要去天国了,我只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就叫做接受史的教学。教学啊要么是不懂这首诗,要么是不喜欢这首诗。前面我讲的创作史教学、接受史教学,都解决懂不懂的问题。我再举一个例子,这首诗歌怎么样让学生喜欢它。图片
图片
这是我在我们学校教给国际班高一的学生,其实是九年级。怎么教?你说他不懂吗?哪一句话不懂呢?他说他不喜欢这首诗歌,毫无疑问主题就是背叛,对传统爱情观的背叛。 我的教法很简单,就是让学生也体验一回背叛,背叛情感的过程。我让他体验一回,背叛那么容易啊?不是的,背叛有几个环节。 第一,背叛一定是一个什么东西冲动了他才是背叛。触动他以后他就开始质疑。这个时候遇到很大压力,这个时候需要一种勇气,勇气终于来了,我就要正儿八经宣布我的背叛了。 首先看触动啊,游轮上的那些人站在甲板上面,广播里面去看啊,大家都看右前方,那就是神女峰传说,有个女同志啊丈夫已经离开了,她就站在这里天天等,等三千年过去了变成了石头,所有的人都欢呼:女神啊你好!神女峰你好! 像你学习呀?也去等?等老公等老婆去了吧,就这个意思。但是突然有一个人跟神女峰打招呼的时候,突然收回紧紧捂住自己的眼睛,不敢看,一个活生生的人变成一块石头。不敢看背后有多少三千年的多少个寒冷的夜晚。人们都已经四散而去,就这个人还站在船尾。那心情呐,像开了锅一样。这是质疑啦,美丽的梦留下了美丽的忧伤。人间天上是代代相传,心真的能够变成石头吗?为眺望远天的丈夫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啊。 至于质疑,我就要背叛传统的爱情观吗?守贞嘛,要需要勇气啊,谁给她勇气?那是生活的洪流啊,去冲击着主人公的心胸呀,扇动着心的背叛。有勇气了,我终于有勇气了,然后我宣布一句话,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给别人看,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这诗歌好,我很喜欢。我们中学语文教材最喜欢搞的就是《致橡树》,那个诗歌不好,舒婷自己也不喜欢。他好的诗歌多的去了,干嘛要选那一首? 对。学生就喜欢了,让他触动一回,给他勇气,然后宣布一回,学生就喜欢了。 再举一个例子,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图片
好在什么地方呢?学生不喜欢。所以教这首诗歌就要教得让学生喜欢。怎么教啊?怎么解释啊?哪一句话他不懂啊?不必要解释。创设情境。 湖北的余映潮老师是这样教的。 同学们,你们都在这个世界上活了十四年了吧,说一说算得上是生活欺骗了你的事情。 第一个孩子说了,但是笑嘻嘻地说的,算了,不用。第二个孩子说着说着哭了,什么事情呢?他妈妈昨天晚上未经他批准,偷看了他的日记,他心里难受。其实妈妈不是关心你嘛,但不管,反正孩子认为这就是生活欺骗了我。余映潮老师就把这个孩子叫到台上来:你妈妈没有经过你批准,就看你的日记是不对的了。伤心了,对吧?难受的是吧?同学们啊,你看看某某同学好伤心的,这样吧,我们大家来安慰安慰他好不好?怎么安慰呢?你们都站起来,都把书打开,翻到第十二课,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请大家齐读安慰。 孩子们就读了。有一些男同学还鬼鬼地笑着,这个女同学站在台上,还有点不好意思,然后说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哟,那些男孩子不鬼鬼地笑了。因为这个地方所有的同学都很真诚,台上的那个孩子也没有不好意思了,然后余映潮老师说,某某同学,你面向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孩子啊,你听我说,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孩子啊,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都会成为亲切的怀恋。同学们,这诗歌好吗? 你们还想读吗?我再给你们一首诗,行不行?同学们说,好啊。《假如你欺骗了生活》,哈哈哈,还真有这么一首诗,又用一个什么方法教完以后,同学们啊你们喜欢诗歌吗?喜欢啊。来来来,写一首诗歌,我给个题目给你,《假如生活可以重新开始》。 这就是余映潮老师的板块教学。其实他教的什么呢?他教的就是让学生喜欢上这首诗歌。他的办法是什么呢?创设一个情景。你看有意思吧?图片
我来总结一下,如果是诗歌懂不懂,然后教的往往是一、二、三、四。如果是学生不喜欢,教的是这一二、三、四。你看看,教学内容是完全不一样的。 OK,第三个环节教学取向我讲完了。 这是我的重点。学生需要学什么?主要教创作史和接受史。 然后我们就认为教学内容就确定了吗?那不一定。 我认为非常关键的是最后一个环节。最后一个环节才是真正的教学内容,我称之为定型。图片
不管是教创作史还是教接受史,不管是教解读还是教鉴赏,你都可以把它教成陈述性知识,或者程序性知识,或者把它教成显性知识,也可以把它教做隐性知识。 创作史我可以把它教成陈述性知识,也可以把它叫做程序性知识,那么也可以把它教成显性知识,也可以把它教成隐性知识。 接受史也是这样,解读也是这样,都是这样。那么现在的问题是,你到底是把它教成陈述性知识还是程序性知识呢?你到底是把它教成显性知识还是隐性知识呢?这是最后一个教学内容确定的环节,我称之为定型。 我举一个例子。 这是我在浙江听的一堂公开课《小巷》,他选的是一个小学,大概是五年级到六年级。专门一堂研讨课,教材上没有这首诗。我们指定的就是顾城的那首诗歌。图片
你看这个老师怎么教的啊?教学内容最后他把它确定成为是一个隐性知识,而且是一个程序性知识,就是怎么读诗歌的知识,而不是诗歌是什么的知识。 同学们,我们今天上《小巷》。不用翻开教材,你们都闭上眼睛听我来读一读,我读的时候,看看你们的脑子里面飞进来一些什么东西。再念一遍,再念一遍。 同学们把眼睛睁开,你的脑子里面飞进了些什么东西啊?第一组两个同学上来,把你脑子上面的那些东西都写上去,同学们看看他脑子里出现了一些什么东西。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第五组都各自上来,十个同学。 我一看,整个黑板上面写满了,很有意思。 我们一起来看看黑板上面这些东西。 看的时候有的同学就笑,那肯定是想的稀奇古怪了。 来,第一组那两个同学你没上来,你上来,你干什么呢?给个黑板擦,你把你认为跟这首诗歌啥关系都没有的,把它擦掉。二组、三组、四组、五组都得擦掉。 我一下子想,哦这是想象,这是教诗歌的想象以及想象的选择。最后黑板上面零零星星剩下来十一个词语。所有这些词都是有陌生感,很害怕给人恐惧感的东西,奇怪了吧? 我一看我真的值得研究啊,你看他是想了很多东西,不同的同学想了很多东西,但是最后把它擦掉擦掉擦掉,真正管用的是跟这首诗歌的意象意境相类似的。 来,同学们来把这十一个词语,我们来念一遍…… 同学们,我们拿这十一个词语写一段话。我一看还有个七八分钟,大概三五分钟以后就有孩子写好了,写好了以后叫同学念一下。都是写的这种很害怕、很恐怖、很陌生、很神秘的。 后来评课的时候我说孩子们写得好,那个老师就把那个写得好的那个孩子,那个写在本子上面的呀,他把它撕下来送给我。 我一看还有三分钟,老师说同学们,我再念一遍,这个时候你们不要去想飞进来那些什么东西,你只听老师的声音好不好?感受感受。 押的什么韵?孩子们说ang 。什么意思?很恐怖的. 这个时候铃声一响了,下课。 老师们,我们看看这一首诗歌从头到尾没有说想象两个字,但教的全部都是想象。老师心中有想象,口中无;学生耳朵中间没有想象,心中有想象。 所以教学内容的确定,最后一定要问自己,我这一堂课肯定要教知识,我这个知识形态是什么样子的?是陈述性知识还是程序性知识?是隐性知识还是显性知识?如果你的教学内容不确定,如果知识形态、知识类型你不能确定,你这个教学理论就不能够确定。 OK,我今天讲了四个方面: 教学内容的确定,首先做文本分析,解决文本里面有什么的问题,这是教学内容的一个定向。 第二步是文本功能的确定,解决文本用来做什么,这是教学内容的定位。 第三步,教学取向,主要是解决学生需要学什么,这是教学内容的定点。 最后是看一看教学成果,我们解决学生学到什么类型的什么形态的知识,我称之为教学内容的定型。 诗歌教学内容定好向、定好位、定好点、定好型,教学内容肯定是具体的,肯定是经过了考量的,肯定是经过了思考的,一般来说不会出大问题。图片
教学诗歌教学内容甚至扩大一点,关于文学作品教学就是这四步,我把这四步概括在下面这张表上。图片
文本分析、文本功能、教学取向、教学定位看什么呢?看文学要素,看定篇例文,看创作时接受史解读、鉴赏,看知识类型,看知识形态。OK,一句话,诗歌教学内容的确定,大而言之,文学作品教学内容的确定是有套路的,这就是套路,这是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其他专家的研究总结出这样一张表来。 OK,最后我以以下三句话结束我今天的演讲。图片
第一句话,诗歌教学亟需要知识更新,在这方面啊我们还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 第二句话,诗歌教学有特定的教学路线,过去的教学套路与诗歌的本性和诗歌阅读的真实状况有一定的距离。 第三句话,诗歌是艺术,但诗歌教学首先是一门科学。用诗歌的艺术特质来辩护诗歌教学内容的随意和混乱,我认为是错误的。 我以以上三句话结束今天的演讲,再一次感谢中学语文教学杂志给我这一次机会,再次感谢各位同行聆听,衷心的感谢大家,再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在线配资机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